4月28日,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成龙教授新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历史逻辑及原创性贡献研究》出版座谈会在紫金港校区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20余名专家学者和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单位代表参会。本次座谈会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教授主持。
成龙教授分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历史逻辑及原创性贡献研究》的写作缘由和核心内容。本书是成龙教授主持的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及原创性贡献研究”的最终成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运用综合创新的研究方法,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条线索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百年历史,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及其重大原创性贡献,系统回答了“如何理解历史逻辑”“如何理解三次飞跃的原创性贡献”“原创性贡献何以可能”“有何重大意义”四大重要理论问题。
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责任编辑李之美分享该书的出版过程。她指出,此书的出版凝聚了作者的大量心血,是理论界新出的一项宝贵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在研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对专著给予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俄罗斯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启念肯定该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百年历史的系统总结;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王东评价新书为“厚重学术力作”“创新之作”“奠基之作”,肯定其对百年历史逻辑的系统梳理、原创贡献的挖掘及对“新的飞跃”哲学创新的理论概括;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原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认为新书推进了学界对中国现代哲学演进的思考,升华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认识。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执行会长薛广洲,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张树德,浙江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名誉院长、二级教授胡承槐,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玉兰,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张三元,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夏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芳,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周可,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鲁明川,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浙江学刊》总编辑田明孝,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召峰等专家积极发言,展开热烈讨论。大家认为,该著作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开拓意义。本书在核心概念辨析方面,抓住核心问题、突出哲学创新本质内涵;在体系构建方面,体系完整、材料丰富,兼具学术性与教学价值;在研究方法方面,贯彻了“综合创新原则”,通过经验总结进行学理化体系化阐释;在理论创新方面,深度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与会专家也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习近平文化思想等方面提出深化研究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研究方法拓展、理论细节完善、历史资料补充等方面仍有深化和拓展空间。
交流结束后,成龙教授衷心感谢各位老师对著作提出的中肯建议,表示将认真吸纳意见建议,今后继续开展深化研究,持续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注入新活力。
图片:段雪薇
文字:顾丹雅
审核:慎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