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下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大讲堂第46期在成均苑3幢502会议室顺利举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原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受邀作“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主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段治文教授主持。学校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教授、马院师生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王炳林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阐释。首先,王教授就“新境界”与“新飞跃”如何划分问题进行了独到解读,提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创新思想是新飞跃,十九大以来的新发展是新境界。紧接着,他深入分析了“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要求。进一步从唯物论、民本思想、辩证法、社会理想等思想论证中国古典哲学若干基本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之处,进一步论证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并且特别指出了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其次,王教授深入分析了世界观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强调“六个必须坚持”既是世界观方法论又是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又以此指导实践。再次,王教授从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多维度全面剖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9条内容的逻辑框架及其内在关系。在提问环节中,师生踊跃发言,提出“如何理解从文化自信自强到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转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整体性解读”等问题。王炳林教授针对师生的问题和疑惑给予了逐一解答和宝贵指导。讲座最后,段治文教授从“理论阐释、理论智慧、理论运用”三个方面对讲座进行了总结。本次讲座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还为同学们的科研选题指引了方向,令大家受益匪浅。段治文教授也由此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多读文献,把握好理论脉络,同时强调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阅读文献,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创新能力。图文:张晓委
6月7日,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术工作坊第35期顺利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原主编何云峰教授应邀作“如何提升文科科研能力”专题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所长刘召峰教授主持。首先,何云峰教授从文科科研能力与国家创新能力体系建设的关系这一问题出发,通过统计数据对比,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文科、理科和工科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指出提升我国文科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十分紧迫,关乎我国国家创新整体体系的建立。其次,何云峰教授引导同学们思考“何为科研能力”这一问题。何教授指出,应把握三个关键点:第一,在内涵上,科研能力是跟科学研究相关的各种专业能力的集合体,不仅仅是拿项目和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第二,要站在一个组织的整体功能角度去审视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多方面的基础条件。第三,要把科研能力的主体看成是团体而不仅仅是个人,在高校中,需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开展科研。再次,何云峰教授引导师生从不同维度评价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学术评价能力、学术伦理能力、学术国际化能力、书评能力、教材撰写能力、学术活动组织能力、学术交往能力、编校能力等。进而,在高校科研能力提升路径方面,何教授提出六方面建议:第一,高校应有目的地对学生科研能力进行分类培养,建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层次的科研能力提升体系;第二,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科研能力进行分层进阶培养;第三,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熟练掌握常用科研工具性软件的使用方法;第四,增强问题意识,注重学科间知识、方法的创新;第五,文科的学术评价应充分关注到科研能力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第六,在个人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要注重积累学术期刊发表素养和能力,注意作者和刊物之间的互动技巧,避免出现各类低级错误。讲座结束后,刘召峰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引导同学们用更加开阔的视野来探究自己的研究对象。师生们围绕学术写作和论文发表的困惑进行了深入交流。文字:崔晨茜
5月24日,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术工作坊第33期在成均苑3幢502会议室顺利举行。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老师应邀作“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讲座,讲座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所长刘召峰老师主持。黄老师就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十五个主题进行了详细剖析。在“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与世界体系的关系问题”方面,黄老师强调了关于世界体系的起源是一还是多以及其建构的核心内容等问题在理论内部发生了分歧,需要重新回顾马克思关于全球化的论述,反思当下新世界格局的构建。接下来,黄老师提及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构问题”。他不仅剖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以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与詹姆斯·奥康纳为代表的两大阵营,还进一步提出要深入探究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生态正义的讨论、女性主义的生态哲学、马恩生态思想的异同比较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具有生态主义维度等问题。在“马克思的金融理论与金融资本主义批判问题”中,黄老师指出了几个可供分析的方面,一是全球性金融与一国范围内金融的本质区别;二是全球性金融背景下劳动者、生产者、消费者乃至资本家的个体地位;三是全球性金融是否蕴含着革命的可能以及它与共产主义的关系。随后,黄老师又围绕着“马克思的机器思想与对人工智能的反思问题”,提出不仅要思考强人工智能与生命结合是否可能及其所引发的伦理问题,还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释人工智能时代下“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等概念产生的新变化。另外,黄老师还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把握“马克思的正义观与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批判问题”,一是要探究“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反思马克思的正义观过程中所存在的方法论缺陷;二是要分析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内在于还是外在于生产方式的;三是要判断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属于政治哲学还是伦理学;四是要思考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否有低阶、高阶之分;五是要深化对凯·尼尔森关于马克思的正义观阐释的批判。针对“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与生活美学建构问题”,黄老师认为应当进一步思考生活美学与一般美学在主客体、建构途径等方面的差别,明晰生活美学的建构界限,回应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具有美学向度等问题。此后,黄老师就“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对数字资本主义批判问题”指出,要注意“数字资本”与“一般资本”、“数字劳动异化”与“一般劳动异化”的区别。他根据“马克思的法权思想与资本主义法权批判问题”,强调了深化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黄老师提出,要不断发掘黑格尔与马克思在法学层面的具体环节差异,探究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非政治秩序的样态。接着,黄老师针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革命主体的重构问题”,强调了需要着重关注的学术热点,一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革命主体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分析哲学还是其它;二是不同的革命主体之间是否可以形成稳定的联合;三是如果革命主体可以形成稳定联合,是否需要统筹组织的领导核心。在关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实践智慧的复兴问题”讨论中,黄老师认为应当进一步关注实践推理的形式化问题,理解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理论的内部差别,分析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在何种意义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思想,又对其进行了怎样的改造。除此之外,黄老师还围绕着“媒介资本主义与符号批判问题”、“空间生产与城市批判”、“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微观权力批判与身体理论”、“对新冠疫情在资本主义世界大流行的哲学反思”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讲解,并针对性地分析了其中的重点问题。最后,黄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储备,还为同学们的科研选题提供了方向指导,令大家受益匪浅。刘老师鼓励同学们开阔学术视野、打好学术基础,“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观点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创新能力。新闻中心文字:陈璐图片:杨凯歌
2023年5月18日下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大讲堂第45期在成均苑3幢502会议室顺利举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锋受邀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思想及人学革命”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龙教授主持。学院教师和硕博研究生40余人参加此次讲座。林锋教授指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最有争议的著作之一。他通过《手稿》具体内容分析了造成争议性的原因。林老师认为,《手稿》在人学思想及人学革命上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传统哲学有一定的超越性,提出要正确把握《手稿》及其人学思想必须掌握一条循序渐进的方法论思路。接着,林锋教授从人的“类存在物”“对象性存在物”“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关系的存在物”等八个方面对《手稿》中的人学思想进行了系统解读。林老师指出,《手稿》实现了对传统人学思想的革命,其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超越了对人的片面化和单一化的解释,完整和丰富了人的形象;二是改变了把人抽象化的思辨哲学路线,把人彻底经验化;三是用辩证地、历史地眼光看待人;四是解决了“人是什么”的人学问题,把人描述为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既有受动性也有能动性的独特物质形态;五是超越了抽象的唯心主义人学,用感性现实的生产劳动说明人的能动性。 讲座最后,成龙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师生们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人学思想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林锋教授分享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的经验和方法,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图文:张一诺审核:徐幸子
2023年4月24日下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术工作坊第32期暨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学术沙龙在学院会议室502顺利举办。人民出版社马列一室副编审曹歌博士应邀作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著的出版选题与规范》主题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彭鹏副教授主持,学院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参加此次讲座。曹歌博士首先介绍了人民出版社的基本情况。人民出版社是全国最大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出版社,承担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和传播职责,同时担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经典作品的出版和党的重要文献的出版发行重任,“一部人民出版社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基于丰富的出版经验,曹歌博士向师生介绍了出版重点类型及其特点,包括主题出版、重点学术出版、市场类选题和普及类读本等。同时,详细分享了学术类著作出版应该重点注意的事项,例如著作出版的选题方向、基本流程、引用规范、内容结构等。 讲座结束后,在座师生围绕专著出版相关问题积极提问,曹歌博士一一耐心解答,大家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为进一步提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质量,助力青年教师项目申报,4月21日,学院举行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辅导会。会议邀请了我校社会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金李绮老师参加,对我院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行指导。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代玉启教授主持。代玉启老师对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院一直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近年来,学院引进了10余名青年教师,整体上科研项目申报经验不足。今年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为契机,学院组织开展专家论证会、辅导会等培训工作,积极为青年教师服务,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会上,金李绮老师首先介绍了今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相关情况,重点讲解了申报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重点问题和申报技巧。随后,结合参会老师们的申报材料,金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们围绕申报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提问,现场交流氛围热烈,相关疑惑和问题得到了具体解答和指导。本次辅导会为参加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老师们提供了一次良好的互动交流机会。近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祝学院老师们取得优异成绩!
近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新一批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立项名单。经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线上答辩及现场考察等环节,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获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是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的高水平学术研究中心。中心聚焦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创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三个研究方向,致力于打造具有浙江特色和浙大特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具有国内外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的重要学术科研平台,积极建设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研究基地、学术交流载体、人才培养高地,为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交流平台、创新人才。